来源:金融时报
“以前我们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会被要求提供与贸易合同相对应的大量的、分散的流水证明材料,这次中关村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我们,只要授权他们通过资金流信息平台查询我们的资金流就行。”北京某新能源企业对《金融时报》记者介绍。
该公司是一家小型新能源企业。“此类型天然气加工、运输企业通常存在自采、混采两种业务模式,通常需要给银行提供大量证明材料,企业常常抱怨。”中关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向企业介绍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新上线不久的平台,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企业和银行口中的资金流信息平台,指的是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简称“资金流信息平台”)。资金流信息平台于2024年10月25日正式上线,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共同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以下简称“征信中心”)具体承担建设运行维护任务,全国统一集中运行,按照开放共享、实时互动、按需调用等原则,在全国范围内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
“该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探索银行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应用,进一步支持信贷资金精确直达中小微企业。”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解释,此外这也是激活新型数据要素潜能,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更好体现。
让数据多跑路 企业少跑路
“原先,这类企业要贷款,需要大量的、分散的证明材料。”中关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此前放贷中主要由企业提供流水资料等,该行对其提供的财务资料逐笔人工审核,如果账户流水有误或不完全的,再由客户补齐。
据银行介绍,这种传统模式存在几大弊端:“一是材料线下人工审查,一般账户资料是原始账务流水,需要金融机构对每一笔进出账逐笔查看核对才能分析出客户资金流情况,无法实现系统分类,对审查员的审查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且耗时较长,影响贷款审批、放款效率;此外,这些材料需要客户自行递交,且客户提供的账务流水材料验真难度较大。”
而资金流信息平台正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资金流信息平台为每个中小微企业建立自己的数据账户,实现“我的信息我做主”。
具体来看,资金流信息平台在互联网端为每个中小微企业(平台服务主体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支持其他企业开展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都建立了专属于其自身的资金流信用信息账户(以下简称“数据账户”),中小微企业通过身份验证后可以登录自己的数据账户,在该数据账户内,中小微企业可以开展授权、查询等业务活动,推动自身资金流信用信息流转应用。
“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客户仅需线上‘确认授权’即可完成资金流信用信息查询授权流程,操作简易便捷;在查询资金流信用信息时,可在秒级响应时间内完成对不同金融机构的多个资金账号、大量资金流信用信息的查询,数据获取速度快、数据信息完整。”一位机构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样可以让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联通共享释放数据价值红利,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支持中小微企业获得良好融资服务。”
资金流信用“画像”破解亏损企业贷款难题
“从传统信贷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者的视角来考虑,一般认为企业亏损意味着企业的收入不足、支出扩大或是盈利能力下降,可能导致企业短期内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在偿还债务时面临的压力变大。”北京银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类企业在贷款时往往困难重重。但对于初创企业或者正处在高速扩张期的企业而言,阶段性的亏损往往是必经之路,跨过去就能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类关键阶段,结合资金流信用信息可以更好评价企业发展前景。“例如,通过资金流更加清晰地看到企业的交易流水信息、同名账户往来信息以及与开户行交易往来信息等,我行以此开发资金流数据风控模型并建立系统审批机制,自动化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偿债能力。经评估发现,企业上下游客户关系维系较好,经营状况较为稳定,第一还款来源可覆盖债务情况,偿债能力满足要求。综合多项信息评估,我行通过系统自动化审批并予以授信,以支持企业经营周转。”北京银行有关业务负责人解释。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团队了解到北京某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的处境和融资需求后,经过与企业的深入交流与调研,发现客户情况非常适配新产品“资信e贷”,并为客户详细介绍了该产品,很快完成了贷前调查、贷款发放等工作。在这笔贷款支持之下,企业迅速购入原材料,积极推进下游项目的执行,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所谓“资信e贷”,是北京银行依托资金流信息平台开发的资金流专属信贷产品,纯信用、全线上操作,额度最高300万元,期限最长3年,实行优惠利率,随借随还。这也正是资金流信息平台成立的初衷。中小微企业成立年限较短、管理规范性相对较弱等天然特征决定了他们有效信用信息比较少,尤其是缺乏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高质量信用信息,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对其精准授信、持续跟进。而借助资金流信息平台可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授信难题。“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搭建的平台,也是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建设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点项目,我们感到非常放心。”该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有关业务负责人谈到,该平台的一系列机制设计也让其“无后顾之忧”——例如,在平台注册账户时,需通过电子营业执照认证、国家网络身份平台完成身份认证,两个平台均为官方平台,可信赖程度比较高;在授权操作时,需完成身份核验、签署授权协议,授权过程严谨,对公司信息保护较好。“而且,通过和北京银行多年的合作,我们也充分信任银行。”
覆盖全面 动态更新 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成为新趋势
在采访中,《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2015年以来,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成为国际征信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并且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全球开放银行浪潮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共同推动下,资金流信用信息可得性和开放性前所未有地提高。”有专家对《金融时报》解释,促进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已成为各国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从国内来看,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联通共享是一项重大创新举措,也得到机构人士的高度认可。“其覆盖范围的全面性以及信用信息的实时动态性,可大大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所有的中小微企业均有资金流信用信息,应用资金流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破解中小微企业无信贷记录或记录单薄的难题、解决首贷难的效果显著;此外,资金流信用信息具有实时动态的特性,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能反馈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收支能力、履约状况等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变化,对刻画企业信用画像、评估信用风险与违约风险提供数据支撑,极大地缓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根据《金融时报》记者获悉的数据,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试运行两个多月时间里,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微信小程序如期推出,网站登录数据、报告查询量不断创下新高,促进普惠金融成效显著。“中小微贷款授信再获新渠道,实现了贷款审批效率提升、贷款成本下降;地方融资再添新动力,既盘活了存量信贷客户,又挖掘了潜在增长力量。”业内人士如是感慨。
有话要说...